首页 > 创新成果 > 发展规划 > 《中亚能源互联网研究与展望》

发011

摘要

中亚位于亚欧大陆中心,自古以来就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和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其特殊的地缘位置使该区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地区。中亚拥有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等资源,经济以矿产、能源产品出口为主。近年来,中亚区域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对外经贸合作增长明显。为实现中亚可持续发展,需要以清洁发展为主线,依托区域丰富的清洁能源资源和区位优势,加速清洁能源集约化发展和电网互联互通,形成中亚同步电网,打造亚欧之间绿色低碳、安全可靠、灵活互济的清洁能源大范围配置平台,通过清洁能源产业链拉动经济可持续增长。

中亚经济形势整体向好,产业多元化成效初显。中亚地区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18 年地区 GDP 总量约为 2862 亿美元,增长 4.7%。为摆脱过度依赖矿产与能源产品出口的局面,提高工业化水平,近年来,中亚各国纷纷出台了多元化转型发展战略,以能源电力领域合作为重点,推动以园区、新区、建筑为主体的综合性投资,促进贸易、基建和产能合作,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都呈现较快增长态势。2018 年中亚五国商品贸易总额达到 1457 亿美元,约为2005 年的 2.2 倍;中亚同中国贸易总额达到 417 亿美元,较 2017 年增长 15.9%,已经成为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最重要的贸易地区之一。未来,中亚国家仍需要逐步完善产业链,继续推行实施各国经济多元化政策,在化工冶金、跨境电商、金融支撑等领域扩大合作。

实现中亚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加快推进清洁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和外送,构建中亚能源互联网。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降低化石能源开发强度,协调长期收益与短期利益。加快跨区跨国互联互通,统筹利用区内、区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从更广阔的地域范围,解决资源和需求地理分布不均,需求和供应时间特性不匹配问题。大力推动中亚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开发与外送,推动相关能源、制造业、贸易联动发展,解决资源富集、经济滞后地区发展缺资金缺市场难题,减小地区发展不均衡。 

中亚能源电力需求增长潜力大,一次能源供应结构的清洁转型和终端能源电气化是未来能源发展的必由之路。综合考虑中亚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2050 年中亚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 3.4 亿吨标准煤,是 2017 年的 1.5 倍,终端能源需求增长至 2.1 亿吨标准煤。2050 年中亚用电量将增长至 6174 亿千瓦时,是 2017 年的 3.1 倍。2050 年中亚清洁能源需求将增长至 1. 65 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比重达到 51%。预计 2035 年,电能将超过石油成为终端第一大能源品种,到 2050 年,中亚电能占终端能源的比重将提高至 40%。 

中亚清洁能源资源丰富、类型多样,需因地制宜、集中开发、统筹利用,以清洁绿色的方式满足不断增长的电力供应需求。中亚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陆上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太阳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哈萨克斯坦南部。依托清洁能源资源的大力开发利用,2050 年中亚电源装机容量将达到 3.3亿千瓦,是 2017 年的 7 倍。2035 年前清洁能源发电超过化石能源发电成为主导电源,2050 年中亚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 73%,发电量占比提升至 67%。在资源优质、开发条件好的地区开发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总开发装机容量约 2.2 亿千瓦。 

中亚电力流总体呈现“东西双向外送电”的格局。哈萨克斯坦风电、太阳能和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太阳能具备大规模开发潜力。区内,逐步形成哈萨克斯坦“北电南送”,土库曼斯坦“西电东送”格局;跨区,以哈萨克斯坦北部风电和太阳能基地为中心,外送欧洲和中国。2035 年和 2050 年,跨区跨国电力流将分别达到 2930 万千瓦和 5130 万千瓦,其中跨区电力流分别为 2030 万千瓦和 3030 万千瓦。 

形成中亚同步电网,并与周边国家广泛互联,实现清洁能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按照双边、多边、区域分阶段构建中亚同步电网,向东送电东北亚负荷中心,向南与南亚、西亚互联;跨洲送电欧洲德国负荷中心,成为连接亚洲和欧洲的电力外送和互济枢纽。2035 年,初步建成中亚区域电网,哈萨克斯坦形成 1000 千伏主网架,向东送电中国,加强与东亚互联;向南与西亚、南亚互联,向西跨洲送电德国。2050 年,形成覆盖哈萨克斯坦全境的 1000 千伏交流环网,并加强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互联。除哈萨克斯坦外,其余各国内部加强500 千伏电网主网架建设,共同形成坚强交流骨干网架,覆盖主要能源基地和负荷中心,实现区域内部水电、火电和新能源灵活调节和联合外送。

到 2050 年前,中亚共建设 4 项跨区重点互联互通工程,并在区域内建设 1000 千伏特高压交流环网,支撑清洁能源基地电力汇集、消纳和送出。中亚—欧洲,建成哈萨克斯坦至德国 ±800 千伏直流工程 2 个,输送容量 1600 万千瓦;中亚—东亚,建成哈萨克斯坦至中国河南 ±800 千伏直流工程 1 个,输送容量 800 万千瓦;中亚—南亚,建成塔吉克斯坦至巴基斯坦 ±500 千伏直流工程 1 个,输送容量 130 万千瓦。区内,围绕哈萨克斯坦北部负荷中心建设1000 千伏双回特高压环网,接受西部和南部风、光电力,同时加强与周边国家电力互联互通,以支撑哈萨克斯坦清洁能源大范围配置及跨区域外送。 

构建中亚能源互联网综合效益显著。经济效益方面,到 2050 年,中亚能源互联网总投资约4600 亿美元,将有力带动新能源、节能环保、机械制造等产业发展,推动地区工业化发展进程。社会效益方面,到 2050 年,中亚地区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达到 51%,通过大规模清洁能源开发外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有利带动就业,累计创造就业岗位约 200 万个。环境效益方面,中亚能源互联网建设可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到 2050 年,能源系统二氧化碳排放降至约 2.5 亿吨 / 年;有效减少气候相关灾害,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到 2050 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硫 41 万吨 / 年、氮氧化物 35 万吨 / 年、细颗粒物 9 万吨 / 年,提高土地资源价值 2 亿美元 / 年。政治效益方面,构建中亚能源互联网有利于建立广泛的合作机制和各国政策协同,形成中亚地区能源电力合作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有效团结区域内各国,加强政治互信。通过建立以清洁发展、互联互通为核心的地区能源治理新体系,促进地区融合发展、实现地区共同繁荣。

着眼于助力实现全球 1.5 摄氏度温控目标,中亚需要加速推动能源电力清洁低碳转型发展。与助力实现全球 2 摄氏度温控目标相比,2050 年化石能源需求减少 36%;提升清洁能源开发比例,2050 年清洁能源电源装机增加 63%;加快电能替代,2050 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比重提升 11个百分点;加强电网互联互通,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增加跨区跨国电力流规模约 1600 万千瓦;加大投资力度,到 2050 年清洁能源开发和电网建设投资累计增加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