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2020全球能源互联网(亚洲)大会隆重召开

11月2日,2020全球能源互联网(亚洲)大会在京隆重召开。大会主题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旨在深化全球及亚洲能源电力合作,加快能源变革转型,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中国倡议落地实施,为“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发挥作用。

大会由中国发起成立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以下简称“合作组织”)与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以下简称“联合国亚太经社委”)、联合国西亚经济社会委员会(以下简称“联合国西亚经社委”)联合举办。合作组织主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刘振亚发表致辞和主旨演讲,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高杲、联合国亚太经社委执行秘书阿里沙赫巴纳、联合国西亚经社委执行秘书达什提、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李冶、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诺罗夫、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发表致辞。

来自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国际水电协会、国际大电网组织等国际组织高级官员,中国、俄罗斯、阿联酋、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缅甸、日本、韩国、新加坡、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亚等40多个国家政府官员及代表,企业、高校、机构负责人及知名专家学者等上千位嘉宾通过现场和网络结合形式参加大会,围绕清洁发展与亚洲转型、能源互联与开放合作、能源变革和碳中和、清洁能源开发投融资等议题开展交流研讨。

大会为期4天,设置全体会议、主题论坛、技术论坛、边会活动、主题展览等环节。在2日下午全体大会上,合作组织发布亚洲及各区域能源互联网研究与展望系列报告(1+6报告)、全球及各大洲清洁能源开发与投资研究系列报告(1+6报告)和三网融合研究成果。会议期间,合作组织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组织、欧洲电力工业联盟、蒙古国珍宝公司等签署4项合作协议,将围绕应对环境污染、促进清洁能源开发与跨国跨区电力互联、推动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等开展务实合作。

根本解决发展与减排矛盾 为能源转型、经济复苏提供重要载体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发展峰会提出全球能源互联网中国倡议,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今年9月,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展现了大国担当,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和积极响应。目前,全球能源互联网已纳入落实联合国“2030年议程”、促进《巴黎协定》实施、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和“一带一路”建设等工作框架,涵盖全球、各大洲及重点地区的能源互联网顶层设计已经完成,“中国倡议”走向全球行动。

刘振亚指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通过加快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大幅提高全社会电气化水平,让化石能源回归工业原材料属性,促进能源生产清洁主导、能源消费电能主导,实现能源发展与碳脱钩、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能够根本解决各国长期面临的发展与减排的矛盾。

刘振亚表示,全球能源互联网将统筹利用资源差、时区差、季节差、电价差,促进全球清洁能源集约化开发和大范围高效配置;集清洁发电、电能替代、能效提升等减排手段于一体,实现减排方式与成本最优化,以更快速度、更低成本、更优路径促进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有力促进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特高压、清洁发电、储能、电动汽车、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突破,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合作组织对全球200多个待开发的大型水能、风能、太阳能基地发电经济性进行了测算,到2035年平均度电成本分别仅为4美分、2.5美分、1.8美分,经济效益显著。”刘振亚说。

能源需求大减排任务重 规划构建亚洲能源互联网效益显著

本届大会聚焦亚洲能源电力发展与亚洲能源互联网。大会提出,亚洲是全球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区域之一,亚洲能源互联网是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是推动亚洲能源转型的必由之路。

如何规划发展好亚洲能源互联网?合作组织提出,加快开发西亚、中亚、蒙古、俄罗斯、中国西部北部等地区资源条件好、经济效益优的清洁能源基地,向南亚、东南亚、中国东部、韩国、日本等用能中心送电,形成洲内“西电东送、北电南供、多能互补、区域互联”的能源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建设亚洲与欧洲、非洲、大洋洲电力互联通道,实现跨洲能源互济。

合作组织发布的亚洲及各区域能源互联网研究与展望系列报告(1+6报告)分析研判了2035年和2050年亚洲及东亚、南亚、中亚、西亚、东南亚、东北亚能源电力发展趋势,提供了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及电网互联方案。

报告提出,亚洲能源电力需求大,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高,碳减排任务重。统计显示,亚洲水能、太阳能、风能资源分别占全球47%、28%和30%,与人口、经济呈逆向分布。通过水风光协同、多能互补、“电-矿-冶-工-贸”联动等方式,优先开发资源条件好、经济效益突出的清洁能源基地,在满足本地需求的基础上外送负荷中心,将最大限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性。报告预计,通过构建亚洲能源互联网,2035年前清洁能源发电将成为亚洲主导电源,至2050年亚洲人均用电成本下降40%以上,累计创造1.8亿个就业岗位。

加快推动清洁替代 全球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总体方案“出炉”

本次大会上,由合作组织研究编写的全球及各大洲清洁能源开发与投资研究系列报告(1+6报告)首次发布。系列报告对全球及六大洲水、风、光清洁能源资源条件和开发重点进行了一次全面研究,回答了“清洁能源在哪里、清洁能源有多少、经济性怎么样、清洁能源给谁用、投资条件如何”等问题,加快推进能源生产侧清洁替代和绿色低碳转型。

为开展此项研究,合作组织建立了包含3类18项覆盖全球范围的清洁能源资源评估基础数据库,对全球水、风、光资源开展包括理论蕴藏量、技术可开发量、经济可开发量3个维度的评估,进行开发成本测算,提出了经济性好的35个水电、94个风电、90个光伏基地选址结果,总装机规模超过20亿千瓦,同时给出了送电方向和输电方案。报告针对全球及各洲发展情况提出投资建议,倡导建立跨国、跨区域能源合作机制,构建“资源-技术-市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利益共同体,共享投资收益、共担项目风险。

据悉,为推动各方参与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投资与建设,合作组织开发建设了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网上平台,将于明年初正式上线运行。该平台在本次大会上首次对外“亮相”。平台涵盖项目推动、交流合作、会议会展和资源共享四大功能,关注互联互通、清洁开发、低碳高效的能源项目,旨在打通政府与企业、投资与项目、建设与咨询之间的合作渠道,提供从项目推进、定制化咨询到投融资指引等一站式服务。平台一期遴选上线了涉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个项目,覆盖1053家合作组织会员网络。

在2日举行的全体大会上,合作组织另一项首发成果——三网融合,提出了能源、交通、信息三网融合发展的创新理论。报告认为,能源网、交通网、信息网就像人的血液系统、四肢系统和神经系统,均是重要的网络型基础设施,但由于长期条块分割带来资源占用多、投入产出低、运行效率低等问题。三网融合即能源网、交通网、信息网由条块分割的各自发展转变为集成共享的协同发展,在形态和功能上深度耦合,形成广泛互联、智能高效、清洁低碳和开放共享的新型综合基础设施体系,实现能源流、人流/物流、信息流高效协同、价值倍增。

报告提出,三网融合是更具资源配置力、产业带动力、价值创造力的发展模式,是基础设施发展的高级形态,可通过能源、设施、数据、业务、产业5类融合模式,实现网网协同、提升经济发展效率。报告勾勒了十余类三网融合应用场景,包括集交通、电力、通信等管道于一体的综合管廊,集变电站、充电站、大数据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多站融合,以及车联网、光伏公路、智慧物流、智能照明、智慧路灯、共享铁塔等。

2日上午,大会举行3场技术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剑波等业内专家围绕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挑战、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发展与展望、全球能源互联网破解气候环境危机等专题发表演讲,并回答了现场观众提问。

全球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发展与展望系列报告在技术论坛上首次发布。今年以来,合作组织根据能源转型目标情景和全球能源互联网规划方案,会同中国电科院、清华大学、超级电网伙伴组织、意大利普睿司曼公司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联合攻关和技术研讨,完成特高压输电、清洁能源发电、大规模储能、直流海缆4个关键技术发展与展望报告,明确全球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需求,提出技术发展路线及重点攻关方向,加快推进相关技术创新突破。

本次大会同期举办“全球能源互联网技术装备展览”,30多家知名能源电力企业集中展示了清洁能源、特高压、智能电网等领域最新研究与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