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成果 > 发展规划 > 《亚洲能源互联网研究与展望》

亚洲

摘要:

亚洲经济体量大,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绝大多数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潜力巨大。亚洲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国家之间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优势,但也面临经济发展差距悬殊、能源安全保障问题、碳排放总量最大、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巨大等严峻挑战。实现亚洲可持续发展,需要秉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与转型并举,统筹亚洲各国目标与诉求,以丰富的清洁能源和矿产资源为基础,推动亚洲经济全面均衡发展,促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深化区域一体化和全方位协同合作,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的全面协调发展。

实现亚洲可持续发展,关键是推进水能、风能、太阳能大规模开发利用、大范围互补互济,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和互联互通,构建亚洲能源互联网。加快亚洲区域内丰富的水能、太阳能及风能资源开发,以清洁化发展保障能源持续供应,促进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以技术创新和能效提升,加快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的占比,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以“电—矿—冶—工—贸”联动发展模式,推动能源发展方式和经济产业发展模式转型;以能源电力互联互通,促进亚洲电力一体化建设,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实现亚洲可持续发展。

亚洲能源电力需求大幅增长,能源结构快速向清洁低碳化方向发展,电能将成为终端能源消费的主体。随着人口和经济发展,亚洲能源电力需求大幅、持续增长。2050年亚洲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149.3亿吨标准煤,是2016年的1.6倍,终端能源需求增长至89.2亿吨标准煤。2050年亚洲用电量将增长至36.3万亿千瓦时,是2016年的3.3倍。2040年前清洁能源超越化石能源成为主导能源,2050年亚洲清洁能源需求将增长至96.9亿吨标准煤。2030年左右电能将超过石油成为终端第一大能源,2050年电能占终端能源的比重将提高至55%。

亚洲电力供应能力不断提升,加快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发展,清洁能源发电快速取代化石能源发电占据主导地位,促进消除能源贫困,保障电力清洁、绿色、经济、安全供应。在清洁绿色发展趋势下,亚洲电力供应实现快速转型,2050年亚洲电源装机容量将达到157.5亿千瓦,是2016年的5倍,大幅提升电力供应能力,基本消除无电人口。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大幅提升,2035年前清洁能源发电超过化石能源发电成为主导电源,2050年亚洲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84%,发电量占比提升至80%。清洁能源开发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在资源优质、开发条件好的地区开发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建设100余个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总开发装机容量约54亿千瓦,其中主要流域水电基地装机容量约6.4亿千瓦,61个太阳能基地装机容量约34亿千瓦,62个风电基地装机容量约14亿千瓦。

亚洲清洁能源资源与负荷中心逆向分布,电力流呈现“西电东送、北电南送”格局。西亚、中亚是主要的清洁能源外送基地。亚洲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太平洋和南部印度洋沿岸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亚洲重要的负荷中心。清洁能源资源富集地区与负荷中心分布不均衡,亚洲电力流整体呈现“西电东送、北电南送”格局。2035年,亚洲与欧洲、非洲实现互联,2050年,实现与大洋洲互联。2035年和2050年,跨洲跨区电力流将分别达到9430万千瓦和2亿千瓦,其中跨洲电力流分别为2300万千瓦和5100万千瓦。

亚洲洲内五大区域电网紧密互联,形成绿色低碳、电为中心、安全经济、技术先进的清洁能源优化配置平台。充分发挥特高压技术优势,洲内将东亚、东南亚、中亚、南亚、西亚五大区域电网紧密互联,跨洲实现与欧洲、非洲、大洋洲互联,形成“四横三纵”网架格局。“四横”由亚欧北横通道、亚欧南横通道、亚非北横通道和亚非南横通道构成,“三纵”通道包括亚洲东纵通道、亚洲中纵通道和亚洲西纵通道。各区域内部加强电网建设,其中,东亚建成1000/765/500千伏主网架;东南亚中南半岛形成1000千伏交流主网架,其他地区形成500千伏交流主网架;中亚区域内五国形成1000/500千伏交流同步电网;南亚主要建设765/400千伏交流电网;西亚形成1000/765/500/400千伏交流主网架。

到2050年前,共建设8项跨洲和21项跨区重点互联互通工程,支撑清洁能源基地电力送出、互补互济和汇集消纳。跨洲建成至欧洲±800千伏直流工程4个,输送容量3200万千瓦;至非洲±500~±660千伏直流工程3个,输送容量1100万千瓦;至大洋洲±800千伏直流工程1个,输送容量800万千瓦。跨区建成西亚至南亚±800千伏直流工程3个及±660千伏直流工程1个,输送容量2800万千瓦;中亚至东亚±800千伏直流工程1个,输送容量800万千瓦;中亚至南亚±500千伏直流工程1个,输送容量130万千瓦;东亚至南亚±800千伏直流工程3个及±660千伏直流工程1个,输送容量2800万千瓦;东亚至东南亚±800千伏直流工程1个及±660千伏直流工程2个,输送容量1600万千瓦;东南亚至南亚±800千伏直流工程1个及±660千伏直流工程1个,输送容量1200万千瓦;俄罗斯远东至东亚±800千伏直流工程5个及±500千伏直流工程1个,输送容量4200万千瓦。

构建亚洲能源互联网综合效益显著。经济效益方面,到2050年,亚洲能源互联网总投资约18.7万亿美元,拉动地区投资,有力带动新能源、电力、高端制造等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4%。社会效益方面,到2050年,基本消除无电人口;累计拉动就业1.5亿个;降低能源供应成本。环境效益方面,亚洲能源互联网建设可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能源系统二氧化碳排放降至62亿吨/年;有效减少气候相关灾害,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到2050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硫3000万吨/年、氮氧化物3400万吨/年、细颗粒物650万吨/年,提高土地资源价值860亿美元/年。政治效益方面,通过亚洲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实现各国清洁能源共享、电力互联互通和跨洲跨国交易,加强政治互信;形成合作开放、互利共赢的亚洲能源治理新格局,促进和平发展;服务区域一体化建设,巩固各国伙伴关系,为亚洲各国提供包容开放的合作平台。

着眼于助力实现全球1.5摄氏度温控目标,亚洲需要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碳排放压力,实现能源电力更快速度、更大规模清洁低碳转型发展,以清洁能源发电有力支撑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助力实现全球2摄氏度温控目标相比,2050年化石能源需求较2摄氏度温控目标减少41%;提升清洁能源开发比例,2050年清洁能源电源装机容量较2摄氏度温控目标增加34%;加快电能替代,2050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比重提升约13个百分点;加强电网互联互通,提升资源配置能力,跨洲跨区电力流将增加约4700万千瓦;加大投资力度,到2050年清洁能源开发和电网建设投资累计增加23%。